首页
Home
公司简介
Nav
新闻中心
Nav
多元业务
Nav
马拉松专区
Nav
报名参赛
Nav
党建引领
Nav
国投官网
Nav
赛事合作
Nav
联系我们
Nav
赛事运营
场馆运营
租售服务
培训服务
英模观礼区
新闻动态
跑友服务
志愿者报名
报名入口
近悦远来 双向奔赴——首届济宁马拉松“出圈”解析
发表时间:2025-04-07 09:52
近两万人激情开跑、
9.34亿余人次马拉松话题的点击量、2100余名青年志愿者……作为济宁首届马拉松赛事,这场全民盛宴不仅点燃了全民健身热情,更成为城市发展的活力引擎。这是文化济宁与现代体育马拉松首次完美交融,当我们复盘这场体育盛会时不禁要问:济宁马拉松为何有如此高的热度?这场全民共享的大赛给济宁带来了什么?如何准备下一届,实现体育赛事与城市成长的双向奔赴?全民共享 万众一心共叙完美奔跑故事跑完一场马,爱上一座城!34岁的刘杰完成人生首个全马后难掩激动:“冲线的瞬间,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种感动至今还记忆犹新。” 与他一样,众多参赛者将这场赛事视为难忘的 “城市之约”。自首届济宁马拉松落幕,奖牌刷屏朋友圈、市民热议赛事细节……热度持续不减。这场体育盛会,是890万济宁人民共同托举的成果。赛事报名阶段,市民热情高涨,迅速点燃全民健身热潮。比赛当日,全城化身为 “加油阵地”。家住太白楼路的张惠玲,每天清晨都会在运河边散步,得知马拉松赛道要经过这里,她难掩兴奋:“以前总在电视上看马拉松,没想到有一天大赛能办到家门口,我一定要去现场观赛。”比赛当天,她早早带着孙子来到赛道旁,为选手加油助威。凌晨4点,城市还沉浸在夜色中,公交司机老陈已经起床,简单洗漱后便匆匆赶往车队,驾驶车辆保障参赛选手安全顺利抵达赛场。“累是真累,但能把选手按时送到赛场,心里特别满足,感觉自己也为这场盛会出了份力!”老陈笑着说,虽然一整天都在路上奔波,但想到能为家乡的赛事助力,他觉得再累也值得。大学生志愿者丁晨熙负责赛前物品发放,从早晨8点30分到晚上8点,清点、传递,机械性的动作重复上千次,手指被参赛包磨得发红。“有幸作为志愿者,见证家门口的首场马拉松。”丁晨熙自豪地说,“因为热爱这座城市,我愿意全力以赴。”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赵广国谈及一个月前的那场马拉松深有感触,“当时站在观礼台上,扑面而来的热烈氛围让人真切感受到济宁这座城市的青春活力,我对济宁的发展充满信心。马拉松传递的精神,也会激励我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因为这场马拉松,无数市民将对家乡的热爱化作实际行动,默默为赛事添砖加瓦。从物资筹备到赛道守护,从后勤保障到氛围营造,每一个平凡身影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这场赛事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注脚。4点多,环卫工人张冬苓就已经开始清扫马拉松赛道。她仔仔细细将每一片落叶、每一个小石块扫进簸箕:“这是咱济宁的大事,赛道干净了,选手跑着也舒心。”当谈及为选手按摩放松的视频在网络上转发,获得大家赞扬时,她微笑着说:“当时我正在打扫卫生,看到一个人腿抽筋了,就想帮他缓解一下。”为了**限度减少对群众出行的影响,交警先后10余次参与马拉松线路的勘察与优化,提前发布交通管制公告。赛事当天,科学实施路段管制、优化车辆行人管理、高效组织接驳疏散,以精细化服务保障赛事与民生两不误。医疗战线同样以“生命守护者”的姿态全力护航:23辆救护车、31个医疗站、47名移动AED人员共计239名医务人员参与赛事保障,4家医疗机构、6个院区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城管、交运、电力、移动、联通、电信等34个部门单位协同发力,让这场马拉松赛事既有“速度与激情”,更有“温度与保障”。在赛场外,那些关于热爱与坚持的动人瞬间,更让这场赛事成为全城珍藏的记忆。“今天我来了三趟,当看到两位70多岁的老人手牵手冲过半马终点时,我着实被这种精神感染了,感到热血沸腾。”市民赵先生感慨道,“这份挑战自我的勇气,比**冲线的瞬间更让人感动!”从凌晨4点的清扫到赛道旁的加油呐喊,从公交司机的昼夜奔忙到志愿者的千次重复,从老人牵手冲线的温情时刻到全城共享的热血氛围——这场马拉松,已超越了竞技体育的范畴,它让我们看到,当一座城市的热爱与拼搏共振,每个平凡的身影都能成为光芒的一部分,而这份凝聚起来的力量,正是济宁迈向更美好未来的生动诠释。文旅融合 展示形象“赛事流量”变“经济增量”将儒家文化基因注入赛事肌理,是济宁马拉松的独特印记。特别设计的紫檀木与桃木奖牌,巧妙融合济宁标志性建筑太白楼与非遗雕刻技艺。让完赛者握住的不仅是对赛事的纪念,更是兼具济宁文化特色与工艺价值的精品。参赛服设计则融入孔子雕像、太白楼和运河波涛等元素,尽显济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正如设计团队所言:“我们设计的初衷就是要让每个针脚都讲述出济宁的文化故事。”这场赛事成为体文旅融合的催化剂,不仅推出9个A级景区首道门票打折、83个A级景区免首道门票优惠,还发布10条“跟着马拉松游济宁”旅游线路,评选66道名菜和84个美食名店,让选手和游客在奔跑中感受济宁的山水之美与舌尖魅力。不少市民化身“城市推荐官”,趁着赛事间隙,带着外地来参赛的亲朋好友游览济宁的名胜古迹,向他们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以前总觉得这些景点都看过了,这次陪着外地朋友再去,听到他们对济宁的赞美,我才发现家乡的魅力远超想象。”市民张若东感慨道。据赛后数据显示:4月4日至6日,24家旅游监测重点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5.35万人次,同比增长9.92%。营业收入5226.68万元,同比增长12.16%。为了刺激消费,还发放了惠民消费券,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让广大市民得到了实惠。“我用消费券在商场买了件运动衣,这次比赛真是给咱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市民刘红莉开心地说。城市更新 用心服务跑赢办赛质量的“马拉松”作为首秀,济宁马拉松交出亮眼答卷:不仅积累了大型赛事运营经验,更检验了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退休教师黄志刚感慨:“这场赛事让老城焕发新活力,也凝聚了大家对济宁未来发展的信心!”政府主导,坚持市场化运作,志愿者用情用心热情服务,济宁文化深度融入赛事……这些经验不仅是打造马拉松赛事品牌的宝贵财富,更成为了市民们共同守护家乡、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这次赛事在运河边上,道路十分平坦,跑起来很舒服。而且路两旁绿化很好,我个人的成绩PB了一分多。”谈起成绩,朱慧十分高兴。“以前总羡慕朋友圈的运动照,现在我也成了主角。”市民闫先生陪孩子参加了5公里欢乐跑项目,跑到终点时,爷俩非常开心地拍照留念,“平时工作忙,周末陪孩子参加亲子活动,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当运动成为日常,家乡赛事的热潮正掀起城市的运动狂欢。从场馆跑步机到户外健身步道,从三五公里的短途慢跑到完赛半程马拉松,市民李女士的蜕变正是城市活力的注脚。“之前只能跑几公里,现在跑完了首场半程马拉松,内心十分激动,明年我要冲刺全马,也希望更多的赛事活动落户济宁。”李女士说。如何更好地办好第二届马拉松赛事?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激发全民健身的热情?在首届马拉松结束后,济宁马拉松组委会又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组织4次复盘总结,通过分析监控数据,倾听交警、志愿者、医生等各工作线人员意见及收集线上线下问题,全面查摆不足、总结经验,为第二届马拉松赛事优化提升奠定基础。优化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升级健身设施,让群众一刻钟迈进健身场地;提供更精细化、便捷化的体育健身服务……济宁正奋力书写全民健身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时代答卷。2025年,济宁不是单纯办了一场马拉松,而是种下了城市更新的种子,架起了文脉传承的桥梁,奏响了全民健身的交响乐,更敲响了高质量发展的隆隆战鼓。济宁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得更好。
分享到:
联系电话:18453776865 联系邮箱:jnhmty@yeah.net 联系地址:
山东省济宁市北湖许庄街道奥体路15号国投大厦506